首頁 > 新聞 > 綜合 > 船市觀察 > 正文

上半年沿海運價屢創新低
2013-07-17 16:38:17   來源:中國水運報    編輯:國際船舶網   我有話要說

上半年,沿海航運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低迷,6月以來,沿海(散貨)綜合運價指數屢創歷史新低,6月14日該指數歷史上首次跌破千點關口,6月28日報收976.7點。整個上半年秦皇島到上海的平均運價為27元/噸,與上世紀90年代價格基本一致,但目前的經營成本較當時已上漲了近十倍,目前的運價水平已無法覆蓋燃油和船員成本。而6月28日秦皇島至上海運價又下跌到23.6元/噸,市場低迷慘不忍睹。

航運市場蕭條也波及到港口,即將展開“迎峰度夏”的6月份,秦皇島錨地等待裝煤的船舶日平均僅為40來艘,最低曾為26艘,北方煤炭發運港一半泊位在“曬太陽”,而通常在這個季節裝煤船舶多達140艘以上,市場的冷暖程度天壤之別。受市場低迷影響,航運上市公司繼一季度大幅虧損后,上半年再次集體預虧,虧損程度進一步加深,就連一些有貨主背景或貨主控股、有貨源支撐的航運公司首次出現虧損,ST鳳凰由于資不抵債有清盤可能,下半年一些小的民營航運公司由于資金鏈緊張,隨時有可能倒閉。

需求不足、新增運力過度,以及遠洋市場低迷是引發當前航運危機的主要三大因素。由于中國經濟下滑,上半年發電量增速放緩,煤炭需求疲弱,再加上受大量進口煤沖擊,內貿煤炭一度滯銷。1-5月份,沿海內貿煤炭下水量僅增長了0.6%,基本為“零”增長,而6月份港口需求依舊疲軟,上半年很可能是負增長。同時新增運力仍在慣性增長,據交通運輸部統計,截至今年3月底,沿海干散貨運力規模已達到5062萬載重噸,按目前沿海內貿煤炭下水量5000萬噸/月核算,運力供需嚴重失衡。與國內市場嚴重衰退一樣,上半年國際干散貨海運市場也在歷史底部運行,運價持續低迷,不利于對沿海運力的吸納,運力釋放困難。在上述三座“大山”壓力下,市場創新底在所難免。

本屆政府不再延續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的宏觀調控模式,不搞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,也不以GDP論英雄,而是通過“穩增長、調結構、促改革”,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,更加關注民生、節能環保,把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以前以消耗能源、犧牲環保的粗放發展模式將成為過去式,對大宗商品,特別是煤炭的需求難以大幅增長,再加上外貿進口的沖擊,內貿煤炭需求將維持低水平,而運力的慣性增長一時難以停止,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沿海運輸市場仍以消化存量運力為主,近二三年運價持續低迷不可避免。